0377-66101858
高粱2015通辽大田
2016圣牧高科王楞旦高能玉米田
高粱
历经沧桑育种四十载
科普之窗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普之窗
南阳农事
发布时间:2023-08-16 10:26:00 浏览次数:
一、南阳盆地自然概况
南阳盆地北靠伏牛山脉,西依小秦岭,东连大别山、桐柏山余脉,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旱作农业区。
盆地四周有丘陵地环绕,中部为开阔的平原。域内有唐河、白河,发源于伏牛山脉,汇集其支流,向南注入汉江。
年降水量800mm左右,年变率21%。降水的80%的保证率为650㎜,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全年降水量分布大体上与小麦及秋作物的需水规律相吻合。不过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稳收。
年平均气温15℃左右。≥0℃的积温6425℃,≥10℃的有效积温4800℃左右。全年日照2140hr,日照率48%。气候温和、日照充足。
土壤的成土母质为第四纪下蜀系黄土发育而成的黄棕壤和潮土。其分布规律是:黄棕壤分布在丘陵区,沙姜黑土分布在盆地中部的分水平原,潮土分布在沿河两岸,山区多为粗骨性黄棕壤、黄褐土。土壤PH值为中性反应,大部分耕地土质粘重,适耕期短。总之,南阳土壤具有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明显特点,适于多种作物生长。
二、传统种植业与农事
所谓传统的种植业是指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犁、耙、播种、运输靠畜力和人力;中耕除草、收打庄稼靠人工。种植上采取轮作倒茬、施用的是农家肥。粮棉产品以自给为主。
(一)因地制宜轮作倒茬
南阳传统种植业的核心是因地制宜、轮作倒茬。围绕轮作倒茬,进行耕作施肥、田间管理、播种收获等一系列农事活动。
南阳盆地是以麦(棉)为主的小麦杂粮区。历史上种植的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红薯、大豆、芝麻、绿豆、豌豆、大麦、油菜,以及谷子、豇豆、蚕豆、高粱、小豆、扁豆、荞麦等。
轮作方式上有一年两熟、二年三熟、三年五熟。在岗坡旱薄地还有一年一熟。
1.一年两熟,主要有:小麦——玉米,小麦——棉花(种小麦时留下预留带,春季套种或育苗移栽棉花,称“麦棉套”)。豌豆——芝麻——小麦——玉米——小麦(或豌豆),一年两熟主要集中在地力较肥、人多地少、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带。
2.两年三熟:如:小麦——大豆——高梁——小麦,或小麦——小麦——玉米——小麦。前者适于黑土上浸地,后者适于沿河潮土。两年三熟制的冬闲地和夏闲地,俗称大秋地和炕地,目的是接纳雨雪防干旱、恢复地力,保稳收。
3.三年五熟:如小麦——(套种)棉花——小麦——高梁——小麦。或芝麻——小麦——大豆——(冬闲)棉花——小麦套种。适于土质较好、地力较肥、劳力充裕、复种指数较高的沿河潮土区。
4.其他熟式:在岗坡丘陵区,以耐旱耐瘠的作物为主,红薯、高梁、大豆面积大,“一年红薯,半年粮”。其轮作倒茬方式:红薯一高梁一小麦一晚红薯.等等。
在岗坡薄地,习惯多种一季春薯外,还种植小杂豆:如豌豆、扁豆、绿豆、豇豆、小豆等。同时采取禾谷类与豆类混作间作,如玉米绿豆间作,豌豆大麦混作,也有芝麻、豇豆间作。这样,耐旱耐瘠,既有一定收成,又能满足人食、养畜的需要。
南阳盆地的地形土质千差万别,甚至在一个村庄就有几种类型。这样,因地种植、轮作倒茬,根据生产、生活需要,茬口对接,灵活多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另外,纵然耕地条件相同,而人均耕地多少、劳畜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物局和轮作倒茬。
(二)三播与两收
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对生态条件要求,虽然作物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就是三播两收。
南阳盆地种植业三播两收时间表
播收类型 作物名称 播种适期 收获期 后茬作物 备注
 
秋播夏收
小麦 10月中下旬 5月下旬 玉米大豆晚花生绿豆等  
豌豆、大麦 10月中下旬 5月上中旬 芝麻、玉米  
油菜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5月上中旬 玉米、晚红薯 油菜直播或育苗移栽
 
 
春播秋收
棉花 4月上中旬 9~10月 小麦、豌豆或冬闲 单播或麦棉套种
红薯 4月下旬~5月上旬 10月下旬 冬闲 育苗移栽
玉米 4月中旬 8月中下旬 萝卜白菜  
高粱 4月中旬 8月下旬 小麦 传统的种麦早茬
花生 4月中旬 9月中旬 小麦  
 
 
 
夏播秋收
晚玉米 6月上中旬 9月下旬 小麦  
晚红薯 6月上旬 10月下旬~11月上旬 小麦或冬闲  
芝麻 5月上中旬 8月下旬 小麦 豌豆茬芝麻
晚花生 6月上旬 10月中下旬 冬闲或种小麦  
大豆 6月上旬 10月上旬 冬闲或种小麦  
绿豆 6月上旬 9月中旬 小麦  
 
各种作物都有各自的适播期和收获期。但有种种原因,不尽人意:①旱涝灾害,耽误适期;②因人、畜力调配不当,不尽人意;③同一作物有早、中、晚熟品种,生育期长短有别,
恰到好处,不易做到。上表所列播收时间,不过大致如此。农谚说:“适一早,适一晚,适一勤,适一懒”。
(三)传统的耕作与施肥
新中国建立以后,南阳盆地的农村农业经历了几次历史性的重大变改。从传统的种植业走向现代农业,已经走过了60年。

如果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根据1981年的统计:农村人均耕地1.59亩。每头耕畜负役耕地17.3亩。拖拉机每万亩耕地平均3139台。化肥施用量按实物计算,平均每亩年用量81.4斤,其中氮肥占71.2%,又是以碳酸氢铵为主。以上统计数字表明:在80年代初期,南阳盆地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处于萌芽的初期阶段。

“牛是农民的宝贝”。在传统种植业的漫长时段,牛是农业生产主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劳动力;同时牛的粪便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肥源。南阳农民养牛、用牛、爱牛,培育出著名的“南阳黄牛”。在繁重的农事操作中,犁地、耙地、耧播、运粪、拉运庄稼、拉磙打场,样样少不了耕牛。在农村集体生产的月岁里,生产队必需备足养牛的精饲料豌豆、黄豆,选用忠实可靠的“牛把”,人心贴在牛身上。所以可以说,没有耕牛就没有传统农业,甚至谈不上农耕文化。
南阳的盆中平原分布有大面积的砂姜黑土,农民称它“黑土上浸地”、“包浆懈土”。在周边的丘陵区,分布大面积的“黄胶泥’’、“黄粘土”。群众说这些土壤是“雨涝一锅汤,天旱硬邦邦”,“早上湿,下午硬,过一天,锄不动”。
适耕期短是这些土质的共同特点。如果上茬收获到下茬播种的间休时间过短,或者在间休期内,遭遇旱涝,往往推迟整地播种。农民最讲究合墒整地、抢墒播种。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传统种植业很重视积施农家肥,实行高台牛铺、瓦瓮式茅池,杜绝人畜粪便流失。组织城粪下乡,除草沤肥、换老墙土来扩大肥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化肥供应有限,有棉花专用肥、售粮奖励化肥等等。各县建立了化肥厂,生产碳酸氢碳,农民称其为“臭肥”,作为农家肥的补充,在农业增产上,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耕作、施肥与作物布局、轮作倒茬、三播两收紧密相联。
1.冬耕:针对红薯、棉花等收获晚,留下的冬闲地,占耕地比例多少不等,冬季犁翻,只犁不耙,收纳雨雪,风化土壤,减少病虫害。
2.春耕:开春后运粪到地头,撒开粪耕耙。清明至谷雨播种旱秋。如棉花、高梁、红薯、玉米等。
3.夏耕:豌豆大麦成熟早,收后不犁只耙,播种芝麻或晚玉米。在收小麦之前,先把农家肥运到地头,麦收后撒粪。边犁地边丢种播玉米,叫“掩玉米”。晚红薯地(夏红薯):撒粪犁耙,雨后趁墒剪插红薯茎,栽种晚红薯,俗称“插秧子”。
小麦收后,传统种植业留下一定面积的麦茬地不种晚秋,作为夏炕地。夏季只犁不耙,趁夏季的高温多雨,深层蓄水,风化土壤。秋季施上一层粪,复耕耙磨,炕地种麦,稳收高产。
大豆播种,多是麦收后只耙不犁,灭茬播种。

夏收夏种是传统种植业最繁忙的季节。一般是:先把小麦收割带杆运到场,垛起来,防雨淋穗发芽,抓紧时间抢种晚秋。然后摊麦晾晒,畜力拉磙脱粒,挑出麦桔用木锨趁风扬糠,

掠去杂质,清出麦粒,这一系列操作,叫“打场”。石磙是传统农事的重要打场工具。历史上农民认为粮食是石磙压出来的,常烧香磕头,期盼多打粮食,把石磙奉若神明!
麦收后种的晚秋——玉米、大豆、绿豆,农民认为是“热苗子,长的快”,“要早间苗,防草荒”,要连锄两遍,早秋如棉花也要中耕浅锄。
夏收、夏种、夏管,合称为“三夏生产”。
4.秋耕:小麦种植面积大,要求播种质量高。
农民历来重视麦播前整地。第一,按秋作物腾茬早晚,安排送粪整地顺序。如先高梁茬、芝麻茬、绿豆茬,其次是玉米茬。第二是,种麦的适期,已进入少雨季节,种麦前整地要求耙实收墒。
南阳盆地广泛分布沙姜黑土、黄胶土,土质粘重,易受渍害,普遍采取小[jiao]种植。红薯采取埂栽,以利排水防渍。这些是传统防涝减灾的耕作经验。
在牛耕时期,犁成小或小埂,当然有操作方法。现在机械耕作和播种,应该装配一种田间挖沟装置,在整地过程中,挖好占地少、排水方便的小沟。把小种植排涝治浸的传统经验继承下来。
传统种植业的农事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及对环境的需求和南阳气候土壤条件,合理布局,轮作倒茬。把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获等农事活动,环环扣紧,前后对接,形成一个体系,贯彻全年,并为下年作好准备。
(四)传统种植业的演变
1.作物布局的演变
其中主要作物种植面积消长及其原因。
1.1.小麦:是北方人的主要粮食,也是南阳人的主食,农民除了自用,可大量投入市场。另一方面从整地播种到收打,全部机械化;除草剂的普及,省工省力,农民从繁重的人畜力劳动解脱出来,加上化肥、品种促生产,种植面积比传统种植业时期扩大。
1.2.豌豆大麦:原来是牛饲料,现在机械替代了耕牛,作为饲料的豌豆大麦几乎消失了,但是鲜食豌豆还有少量种植。
1.3.玉米:既是粮食作物,也是饲草料作物,还是能源作物(生产乙醇),种植面积扩大。但由于近年来国内市场原因,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受挫。当然,由于玉米是个喜水喜肥作物,脱肥不高产,脱水不稳收。农谚说得好:“玉米是个大肚汉,能吃能喝能增产。”低产在于缺肥,不稳收在于卡脖旱(拔节至抽雄散粉期)。上世纪80年代初南阳玉米生态区划的研究指出,南阳盆地东部雨量偏多、卡脖旱的几率少;镇平、邓州大王集一带及淅川大部,雨量偏少,卡脖旱的几率高,这些都是影响玉米种植面积因素。生产上如果没有灌溉条件就不能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1.4.红薯:过去种植面积大,现在已经压缩。在十九世纪60~70年代,实行粮食征购政策,农民口粮留量低,鲜红薯作口粮5斤折粮一斤,鲜薯晒薯干,三斤晒一斤,这样种红薯作口粮很合算,所以种植面积大,“一季红薯,半年粮”。现在是“一季小麦吃全年”,红薯成了搭配食品,种植面积大大减少。
1.5.芝麻:是低产油料作物。农民种点自己吃香油,面积小。
1.6.花生:是高产油料作物。过去沙土地种植,现在已经不分土质,大面积扩种。原因是:省工、高产、比较效益高,种花生合算。
1.7.棉花:南阳是适生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列为国家优质棉基地,以往又是计划种植,面积大。现在没有计划约束,种植面积缩小。原因是:麦、棉套种,育苗移栽,打药治虫,收摘期长,投劳投资多,太麻烦。
总之,与传统作物布局比较,扩大了小麦,玉米、花生,压缩了棉花、红薯、芝麻、大豆,消失了高梁、豌豆、大麦。市场经济,农产品商品化,引领了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的变化。
2.农事活动的演变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替代了传统农业农事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且由于科技创新,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
2.1.耕作:以牛为动力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农村耕牛不见了,耕牛用的犁、耙、耧、车不见了,牛棚、高台牛铺理所当然没有了。手扶拖拉机、小四轮只是辅助生产,作短距离运输。在集体生产的历史阶段,使用过的与拖拉机配套的犁耙也不多见了。旋耕机、播种机,作业质量好,效率高,普遍采用。即是质地粘重的黑土地、黄胶土耕作困难,也不成大问题。小麦、玉米、花生生产实现了机械化,代替了人、畜拉耧的传统播种方法。不过,长期旋耕,对耕层的影响值得研究。
2.2.施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在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前,为以农家肥为主与化肥搭配施用阶段。生产队的规模虽然有大有小,总要养几头或十几头耕牛,这是农家肥的主要肥源。化肥为辅与农家肥并用。棉花面积计划分配,有棉花专用肥,超额完成粮征购任务,有奖励化肥。七十年代各县有化肥厂,生产碳酸氢铵(臭肥),质量虽不高,化肥量增加。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以农户为生产单位,耕地规模小,耕牛分散养殖,由于资金问题,养牛户不多了,养殖数量也少了。随着科技进步,新型农业机械逐渐问世,农村又出现了机耕机具齐全的专业户,收费代耕。不养牛基本上断了农家肥的肥源,加之国家生产的化肥以及进口化肥,市场上大量供应,个体农户买点化肥施用,一袋顶上几车农家肥,很自然化肥取代了农家肥。
化肥施用本身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农民最初接触的是“肥田粉”,即硫酸铵。之后曾从日本进口尿素,从美国进口磷酸二铵,70年代各县自己生产碳酸氢铵,还有磷肥——过磷酸钙(因磷矿石品位低,自产磷肥质量差)。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各种化肥,市场满足供应,并从单要素化肥,向三要素复合肥转变。在复合肥中,三要素的比例不同,以满足不同作物不同土质的需要,化肥生产逐渐向高含量、全营养方向发展。
南阳土壤原为富钾区,缺氮缺磷,所以过去施入磷酸二铵,增产效果显著。但是随着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茬口赶的又紧,土壤含钾量不断下降,土壤自身分解的钾供不应求,三要素齐全、配比合适的复合肥,才能满足要求。
2.3.化学除草:从中耕除草到化学除草,是传统农业的重大技术改革。化学除草兴起的晚,农民接受的快。如玉米播后用乙草胺封闭。麦田普遍采用混合除草剂喷打,防除燕麦草和双子叶杂草(米蒿、荠菜、拉拉秧),基本上是一遍净。用于棉花、芝麻、大豆地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如禾草克、盖草能等,已经大面积使用。除草剂不能完全代替中耕,起码能减少杂草对水分养分的消耗,利于庄稼增收。
3.主要作物品种更新换代
作物品种是种植业的重要资源。实践证明不同的生产条件和地力水平,适应不同的作物品种。
小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小麦亩产只有50~75㎏,种的是农家品种,如红芒麦、二芒麦、和尚头,最早引进的是白玉皮,接着种碧玛1号、4号,南大2419。南大2419口紧难脱粒,农民叫它难“打”2419。内乡五号,内乡3 6,是内乡农民育种家龚文生选出的新品种,种植面积遍及全省。70年代引进了阿夫、阿勃,茎杆稍低,迅速覆盖全地区,小麦亩产一般125㎏左右。宛7107是南阳市农科院于1971年选出的,但是“生不逢时”,说它“秆低产量不高”,是“饿死牛”,不如杆高的宛7109。但是在80年代,土地联产承包之后,化肥施用量迅速增加,小麦产量迅速提高。宛7107“时来运转”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当家品种十来年,宛7107适应亩产250㎏左右的产量水平。
80年代初期引入矮杆竖叶型小麦新品种温麦4号、6号。此后推广的小麦新品种大都是竖叶类型。这些品种适应亩产400~500㎏水平。
玉米:上世纪50年代前后,玉米大面积种的是农家种,如七叶糙、雁顶黄等等,一般是杆低穗小,与绿豆间作套种,密度每亩800株左右,亩产百斤上下。最初用于生产品种的是混选一号,由河南农大吴绍骥教授把优良自交系混种,自然杂交选育出来的,杆子高,棒子大,颇受农民的青睐。其后的杂交种豫农704、郑单二号是早期培育的杂交种。如果没有好的自交系,就不可能育出好的杂交种。玉米杂交种是一代杂交优势的利用,杂交种子只能用一次,要年年更换种子。
目前,我们大面积种植的玉米杂交种多为竖叶型的。与平展叶型的品种相比较,竖叶型玉米杂交种不仅利用了杂交优势,且通风透光好,适于密植,易获高产。
棉花:上世纪50年代末起,南阳一直种植传统的常规品种,如早期的岱字棉,八十年代的中棉所培育的品种系列(如中棉12号)。进入九十年代,引进了抗虫棉。由于是转基因品种,抗棉铃虫效果好,大面积推广。后来又推广了杂交棉,利用杂交优势,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抗虫棉兼有二者的优点,在高产区已大面积种植。
(五)新时代种植业的新要求
南阳盆地种植业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已从传统种植业迈入到现代种植业。现代种植业既要传承传统种植业,又要有新思想、新理念,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方式。
1.加速土地流转
由个体经营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国情作出的重大决策。“面条田”、“小方格田”等小规模生产经营,不适用机械化作业,难以解决水利配套,防涝治浸,没法作到旱涝保收,浪费耕地资源,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很难实现高产稳产。
近几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经商,土地粗放经营,有的在农忙时节还得回家忙自己的承包田,有的把承包的耕地转租给别的农民耕种。耕地流转势在必行。
千百年来,农民离不开赖以生息繁衍的土地。建国以后,耕地从个体所有到集体所有,又发展到联产承包。农民进城务工,使农民对耕地的依恋淡化了。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是人心所向,是必由之路。
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引导、自愿流转、保留承包责任权,转让经营权,合同约定。这样以来,便形成众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民可参加经营户劳动,从经营户那里领取报酬。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监督服务,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培训新型农民,宣传政策法规,提供市场信息,传授农业科技知识。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其重点应该是粮食生产大区,要求采用新的市场方式,用现代化物质(耕种收机械、清选、烘干、仓储设施设备)装备,现代技术武装,培育新型农民,具有新的经营理念,实行新的经营方式。
2.农产品信息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着眼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调整安排自己的种植计划。这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网络信息化,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计划种植。
乡村应该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机构,服务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发布信息、收集信息,互联互通,开展信息咨询,进行有偿服务。
3.科学施肥节本增效
种植业的投资除农业机械外,化肥投资也相当大。种植作物不仅需要了解各种作物不同品种的需肥量,还要了解土壤中能供给多少营养。否则盲目施肥,不是造成浪费,加大成本,就是施肥量不足,作物脱肥不高产。科学用肥,配方施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上次土壤普查发现南阳土壤普遍缺硼缺锌。十年前本人曾用高质量易吸收的硼锌肥,作过小麦灌浆初期的喷硼锌试验。小麦粒重增加10%左右,是投入少增产多,应该引起重视。
从施肥到作物吸收利用,是个复杂的过程。作物产量和施肥量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加减法。一方面要看不同作物及其品种潜能,另一方面要看不同营养要素配合是否恰当。木桶效应高速我们,作物要增产,必须把短板补上。
在分散经营每户3~5亩土地的条件下,要求测土施肥、配方施肥,不易实现。规模经营,测土施肥,降低成本,提高肥效,势在必行。
4.防治水土污染
要生产绿色食品、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食品,首先是要求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水质和土壤不污染。
严防水土污染,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是国策。农村的环境治理尤为重要。要想奔小康,首先保健康。政府要严管,人人要自觉。
5.种植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新品种
5.1.小麦:近年来,生产上小麦品种出现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植株细高、穗形细小走样。品种退化种可能源于种植多年的自留种,也可能来自市场买来的退化种。一个好的品种,只有建立良种繁育体系,采取圃系制,不断生产原种,才能延长品种使用年限。
5.2.玉米:当前大面种植的都是竖叶型,密植高产,多数亩产潜力在500㎏以上。其稳产性,取决于水。南阳是个“卡脖旱”或秋旱频发区,常常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干旱少雨缺水区,种植玉米不宜过密,做到稳中求高。
5.3.棉花:当前推广的有抗虫棉、杂交棉和杂交抗虫棉三个系列,各有特点,可供选择。高产栽培可选用杂交抗虫棉,从这个系列中选择适合的品种。不过,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不仅品种之间有差异,也受栽培措施和当年气候条件的制约,需良种良法配套。
5.4.种子市场:在种子市场上,小麦、玉米、棉花的品种繁多,可谓“群星璀璨”、“百花齐放”。每个品种都有它的优缺点和适宜的条件和地区。政府部门需监管,农民购种忌盲目,要了解育种单位、种子商家、品种审定评价,******引试选优,克服盲目,减少上当。
6.传承传统种植业技术
南阳的传统种植业,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采取人畜力操作,施用农家肥料,长期形成的轮作方式和耕作方法。
在传统种植业中,以小麦为主。有夏炕地(夏闲地)和大秋地(冬闲地)的习惯。炕地是麦收后,犁地不耙,以接纳雨水,风化土壤,秋后复耕,早耙收墒,适时种麦。如果种麦前遇上天旱,炕地仍可适时播种;如果遇到春旱,因为炕地深层蓄墒,仍可保收稳产;如果炕地在种麦前施足底肥,炕地麦不仅保收而且相对高产。农谚云:“高产又抗灾,芽子红薯,炕地麦”。
冬闲地,俗称大秋地(农民把春播作物叫大秋,麦收后种的庄稼叫小秋),秋收后不种小麦、豌豆、油菜等越冬作物,先犁起垡子不耙,接纳雨雪,冰冻风化土壤,开春后施肥复耕耙磨收墒,清明到谷雨前后,种上棉花或栽上春红薯。在黑土上浸地或岗丘黄胶土地或种上高梁。因为春高梁是抗旱耐涝早熟的铁庄稼。高梁腾茬早,离种麦还有一段时间。早犁地蓄墒防旱,有利于种好小麦。
在牛耕时代,实行两年三熟或三年五熟,留有一定比例的炕地、大秋地即夏闲地、冬闲地。加上不同作物腾茬有早有晚。虽然每头牛负役耕20亩左右,也能把耕种、收获、送粪等农活错开。
传统种植业时代,缺少化肥或化肥紧缺,靠的是农家肥俗称土粪。一般来说施一牛车土粪,可增产小麦20~30斤,每亩施入土粪三车,每亩增产小麦也不过百斤。没粪可施的“白脸地”,加上轮作倒茬等综合措施,只能收成好一点,产量相对高一点。
以往认为红薯茬不长麦,也不种麦,留作冬闲地。现在的红薯茬小麦也能超千斤。俗话说“收多收少,在于肥”。当然,种地要讲茬口,早茬、轻茬利好下季庄稼。
传统种植业启示人们:要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当时当地的生产设备等生产条件,遵循农时季节,科学安排作物种植、轮作倒茬,以及耕作、施肥、播种、收获等,抓住当年,着眼来年,无灾保增产,有灾争稳收。
 

救荒作物
自古以来,自然灾害,诸如水、旱、地震、虫(主要是蝗)、疾疫、风、雹、雪、霜、冻灾等,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无穷的灾难,执政者实施赈济灾民的政策和措施,称为“荒政”抵御自然灾害、安定人民生活、恢复社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种植救荒作物是“荒政”措施之一。
救荒作物一般是指速生的、能尽快成熟解决人民在发生灾荒后的吃饱问题的农作物。还有发生自然灾害后,能够及时补种的,并能成熟收获的作物。
 
荞  麦
荞麦(学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别名:甜荞、乌麦、三角麦等;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90厘米,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色,具纵棱,无毛或于一侧沿纵棱具乳头状突起。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
荞麦是短日性作物,喜凉爽湿润,不耐高温旱风,畏霜冻。荞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国家也有分布。
荞麦性甘味凉,有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的功效;同时荞麦还可以做面条、饸饹、凉粉等食品。
荞麦的生长期很短,一般只有70~80天,而且适应性强,是灾后较为理想的补种作物。其主要种植技术要点:
整地荞麦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不论砂壤土、轻壤土、酸性土、微碱性土及新垦地,均可种植。播种前要求进行深耕、细耙,使土壤疏松。
施肥荞麦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每生产100千克荞麦,需要吸收3.3千克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4.3千克氧化钾。另据研究,荞麦根系吸收磷、钾肥的能力很强,尤其对于不易溶解的磷肥,具有特殊的利用能力,施用磷、钾肥能显著提高荞麦产量;氮肥不宜多施,否则容易倒伏。基肥以厩肥、磷肥和草木灰为主,生长期适当追肥。
播种播种前,要精选大而饱满的种子,并晒种,以促进后熟,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播种量每亩2~4千克,播种期可延续至7月中、下旬。播种方式有撒播、点播和条播,以条播为好,行距35~50厘米,播深3~4厘米;土壤干旱时,可加深到5~6厘米。
管理播种后,依土壤墒情进行镇压,出苗后锄地灭草,防止水分蒸发;开花前结合培土、追肥,进行第二次中耕。
收获荞麦开花期很长,种子成熟极不一致,且籽粒容易脱落,故适期收获十分重要;一般在大部分植株有2/3的果实变为褐色时,即为适宜的收获期。收获时间******选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并注意轻割轻放,以减少落粒损失。收获前如遇霜害或大风天气,应抓紧抢收。
绿  豆
绿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绿豆的生育期较短,一般在60~70天左右。可选择春播、夏播。绿豆从4月份至7月份都可播种。在玉米等作物受灾后常作救荒作物种植。
品种选择
传统绿豆大多为茎蔓生或半蔓生,成熟期炸荚,不利于大面积栽培。为便于田间管理,收获,提高产量和商品性状,生产上应弃用农家品种而选用直立型明绿豆种,如冀绿豆2号、中绿1号等,这些品种株型直立抗倒伏,成熟后不炸荚,适宜集中收获,并可减少鼠害和子粒霉烂,且稳产高产。生产实践证明,如果良种良法配套,这些品种一般要比农家品种增产40%以上。
适时播种
绿豆从公历4月~7月都可播种。根据试验,冀绿二号在冰雹砸毁棉田和玉米情况下,于7月20日播种仍获90㎏多的亩产量。
小面积播种可选用人工穴播,大面积播种可用机器进行条播。条播每亩用种2.5公斤,穴播1.5㎏,播深3.3㎝,行距50㎝,株距17㎝。每亩密度以8000为基准,春早播应适当稀植,水肥好的地块宜稀植,晚播或水肥差的地块宜密植,但亩密度应在6000~10000/之间,否则会严重影响产量,出苗后及时间苗、补苗,两片三出复叶展开时及时定苗。
绿豆连茬会造成长势弱、病害严重并影响产量,前茬后******隔2~3年再种绿豆。注意施好基肥,尤其是磷肥,以保苗肥、苗壮,以达高产、稳产。
田间管理
传统绿豆种植忽视水肥管理,直立型品种营养生长较弱,应注意施用基肥(氮磷钾),中后期如长势较好可不再追肥,如果田间群体偏小预计不能封垄的地块,可及时追施15%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开沟施肥。花后遇旱应适量浇水,遇涝及时排水。封垄前可结合灭草进行中耕,一般进行2次左右。
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绿豆有较强的一次结荚习性,如遇虫、旱等影响前期结荚,适当加强后期管理还能形成二次结荚,减少损失。
绿豆播后出苗前可用除草剂拉索进行封闭,出苗后可用盖草能等除草剂进行除草,用药品种及剂量除草剂量均可参照大豆,绿豆对杀虫剂和除草剂都比较敏感,所以要严格控制用量,以防药害。
因肥水等因素引起群体过大,可用0.2%矮壮素或壮丰灵喷雾,以缩短节间距,防止严重倒伏,控制养分的转移,从而起到高产稳产的作用。
分批收获
绿豆成熟不集中,宜于分批摘角,大面积栽培可在绝大部分豆荚变干时趁天气潮湿时一次收割,晾干后机械胶粒。商品储存时可用磷化铝和其它药物熏蒸,防止豆象危害。
绿豆属于常规品种,如准备留做种子应在成熟前期进行田间人工提纯,去除异型杂株,以保证种子纯度。
红  薯
红薯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膳食纤维、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红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并说海中之人食之长寿。中医视红薯为良药。
红薯喜温怕冷,喜光耐旱,红薯吸肥能力强,耐瘠薄,红薯较耐酸碱,适应PH值范围约为4.5~8.5,但以5.2~6.7为宜。有农谚:“干长柴根,湿长须根,不干不湿长块根”。
红薯由于其再生能力强,只要扎好根,薯蔓损伤些还能再发新枝,因此被人们视为救荒作物。
红薯起源于墨西哥以及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到秘鲁一带的热带美洲。西班牙水手把红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红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现今中国的红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红薯为一年生草本,生长期为160~200天,夏薯约为110~120天。地下部分的块根,也叫贮藏根,是根的一种变态。它就是供人们食用、加工的薯块。红薯块根既是贮藏养分的器官,又是重要的繁殖器官。块根是蔓节上比较粗大的不定根,在土壤同期好,肥、水、温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长成的。红薯块根多生长在5~25厘米深的土层内。要获得红薯高产,应根据具体条件适时适量灌水,及时彻底排涝,旱地要加强中耕保墒。
繁殖方法  选取粗壮薯苗,按每株薯苗剪2~3段作种苗,每段种苗长4~6节的规格进行裁苗 ;种苗剪好后用Bt等生物菌浸泡1h后,再进行移栽。栽插株距33~43㎝,每667㎏栽2200~3000株。采取顺垄单行三角形定植方式,采用平植露头法或平植埋茎节藏头法栽植。定植后根据土壤含水情况,酌情浇好定苗水。
春植和早冬植注意避开寒流,秋植注意防秋旱。栽插后5~7d要进行查苗补全。
栽培技术要点
南阳红薯栽培,一般惊蛰开始薯块温床育苗,清明后谷雨前栽植春薯,麦收后遇雨剪春薯蔓扦插夏薯。
红薯育苗  苗床基肥要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沤制有机肥500~1000㎏、矿质钾镁肥50㎏。下种前用石硫合剂或石灰对苗床进行消毒或闷棚消毒。
苗期管理  红薯育苗期间根据苗情适时追肥,选用生物有机肥(NPK养分总含量≥6%,有机质含量≥40%),育苗期追肥总量每667㎡一般为250㎏。第1次"红芽"期,一般施稀薄肥水;当苗高10~13㎝时,可进行第2次追肥。每次施肥后,都要用清水泼浇洗苗,防止肥料粘附幼苗而引起烧苗现象。
下种后每隔15d喷施1次Bt等有机生产许可的生物菌剂和300倍茶麸水,撒1次草木灰;并在苗床周围或育苗棚外放性激素诱捕器。
苗床管理还要抓好保温、保湿、通风等措施,以温度为主。出苗前,晚上要盖草帘,保持床温25~35℃。出苗后温度控制在20~25℃,要防止高温灼苗,如膜内温度超过30℃,要及时通风散热,防止烧苗。寒潮来临时要做好保温工作。
种薯出苗前一般不浇水,以利高温催芽、防病和出苗。如苗床过干,可用喷雾器在苗床上喷清水。出苗后要注意苗床湿度,当苗床发白时要及时浇水,湿润床土和浇洒稀肥水,以促进薯苗生长;苗床过湿时,及时揭膜通风。
整地起垄  用机器或畜力对土壤进行深翻土层晒土,同时每667㎡施入生物有机肥500㎏、草木灰300㎏或矿物钾镁肥50㎏、磷矿粉25㎏。基肥深施30㎝左右,基肥距种苗应在16㎝以上。
起垄规格:春、秋植垄宽100㎝包沟,垄高30㎝;冬植垄宽120㎝包沟,垄高25~30㎝。要求垄型肥胖、垄沟窄深 。
肥水管理  红薯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因生育时期不同而异。氮肥以茎叶生长时期吸收较多,块根膨大时期吸收较少;磷肥在茎叶生长中期吸收较少,块根膨大时期吸收较多;而钾肥的吸收从栽插到收获都比氮、磷多,以块根膨大时期更为显著,因此,红薯施肥应围绕这一特点进行,N:P:K=5:6:20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红薯有机种植禁止施用任何化学肥料,以基肥施用为主,一般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80%,基肥结合整地起垄施入。
待移栽苗活棵后,结合补苗追施1次沼液或充分腐熟的稀薄粪水,作为提苗肥。第2次在红薯结薯期,即春、秋植种后60d左右,冬植种后70d左右追施1次催薯肥。催薯肥以钾肥为主,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制有机肥(或有机认证有机肥)500㎏、草木灰250㎏或矿物钾镁肥25㎏。施用方法一般是用犁破开垄两边,或用小锄在垄腰部开小沟,然后把肥料与益生菌拌匀进行条施,施后应进行1次浇水,以促其尽快发挥其肥效。同时施肥后可结合人工除草进行培土。
红薯在定植时浇了定苗水后,在栽插后30~40d,开始分枝、拖蔓,需水量增大,此时若遇干旱,要及时浇水,可采取沟灌方式,但灌水量不能超过垄高1/2。整体来看,水分管理掌握土壤基本湿润为宜。若遇雨天应及时排涝,以防积水造成薯苗徒长,出现只长柴根不结薯的现象。
加强病虫害防治
存储保鲜
红薯在霜降时节从地里挖出来,挖时尽量不要损坏它的表皮,存放在事先挖好的地窖里,地窖周围土质以黄土为好,深度3~5米。把红薯在地窖里摆放整齐,最后撒些保鲜剂,地窖口用草堆盖上。红薯储藏期间要加强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的管理,最高窖温不超过15℃,相对湿度控制在65~90%。天气变热后,还要注意窖内通风换气。对于长期密封过严和薯块大量腐烂的薯窖,进窖前要提前打开,确认安全时才能进窖,以免造成缺氧窒息。
上一篇:南阳农谚
下一篇: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