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7-66101858
高粱2015通辽大田
2016圣牧高科王楞旦高能玉米田
高粱
历经沧桑育种四十载
科普之窗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普之窗
南阳农谚
发布时间:2023-08-16 10:25:43 浏览次数:

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关乎农事活动方面的传言和俗语。农谚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对天时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来的语言精粹,是农业生产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形象的反映,是千百年来农业生产的经验结晶,是农耕文化的宝贵遗产。
自上古以来,农民的种田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在那个还没有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的时代里,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枣芽发,种棉花”。枣树和棉花都是喜温植物。当春季气温达13~15℃时,枣树地上部开始萌动;棉籽发芽的最低临界温度是10.5〜12. 0℃,春季播种的适宜地温要求距地表5厘米处稳定在14°C以上。因此坚硬的枣枝上芽蕾绽裂,说明春来气温已经达到基本稳定的高度,栽种棉花的季节就到来了。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等。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违农时。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诸如此类,几乎作物生长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
农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中北部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南阳盆地则是:“寒露至霜降,种麦莫慌张”。
农谚还具有概括性和科学性。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重要特点,由于农谚是口头相传的,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练深刻,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来似属简单浅显,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需要我们予以分析说明。如“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似乎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马的饮料不同,粪中微生物的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的能力是大有差别的。农谚中像这种概括性强,富有深刻科学原理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或通过具体试验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农谚更具有群众性和通俗性。农谚来自广大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产技术措施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明,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如“麦盖三床被,头枕馍馍睡”。“三床被”意指三场雪。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小麦播种后在越冬期(三叶期→分蘖期→拔节前),历经三场厚厚的大雪,就好像在麦子上盖了三床御寒的棉被一样,来年有好收成。冬季降雪对冬小麦越冬期生长发育非常有利。一是因雪的导热性能弱,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保护小麦分蘖不受冻害安全越冬;二是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三是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四是雪还可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瑞雪兆丰年的道理也就在此。再如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穗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红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继承农谚遗产、总结农谚的特点,须把握农谚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这一特色。
当然在农谚中也有不确切、不真实的顺口溜。如“夏至五月端,麦价金千天。”经查志论证,历史上凡是端阳节碰上夏至的年份及其后边的两年,没有旱涝灾害的记载,相反历史上大灾之年也不是端阳节夏至,这样危言耸听的“麦价金千天”,就成了无稽之谈。另外像“八月十五雨星星,正月十五雪打灯”,这种长期天气预测,不可能那么精准。不能把偶然现象,当作自然规律。继承农谚遗产还需结合现代科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南阳是农业大市,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总结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创作出许多生动活泼、富含哲理、朗朗上口、寓意深刻的农业谚语。这些农业谚语,口口相传,流传民间,不仅具有南阳本地的特色,且在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继承农谚遗产,继续发挥其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搜集和整理一些南阳农谚,并结合实际作一些必要的解读。
一、南阳防灾减灾农谚
1.年年防旱,夜夜防贼
2.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解读  天旱无雨,则颗粒无收。如果风调雨顺,收成好坏,决定于施肥多少。
3.种在人,收在天
解读  辛辛苦苦,种庄稼,盼丰收;如果碰上旱涝冰雹等特大自然灾害,就会颗粒无收,所以种在人,收在天。
4.旱灾一大片,水淹一条线
5.麦上垛,谷上场,绿豆背到脊梁上
解读  中心意思是预防雨淋发芽霉变。过去小麦带杆收割,运到场里,先垛起来,如果下雨,雨水从顶表层流下,防发芽霉变。谷子也跟小麦一样。绿豆成熟后,遇雨就开荚发芽,所以绿豆要随收随打,防雨淋发芽。
6.庄稼佬最怕起秋旱(卡脖旱)
解读  立秋前后玉米等秋作物,进入需水高峰期,天旱缺墒就减产,严重干旱可能绝收。南阳秋旱的几率很高,只有及时浇水,才能保收。
7.麦旱老,秋旱小
解读  小麦即将成熟时,攻籽结束,进入脱水阶段,天旱不会影响产量。秋作物如玉米在幼苗时(三叶期左右),耗水量小,天旱有利于蹲苗。
8.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解读  这里的五月、六月指的是农历。五月天旱有利于晚秋作物蹲苗,六月进入旺盛生长阶段,要求足墒。所以“六月连阴吃饱饭”。
9.雹打一条线
10.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解读  犁耙是传统农业时代的重要农具。这句农谚是劳动人民根据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立夏时节是否下雨对于整个夏季的雨水量的多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夏季的气候预报。立夏时节晴而无雨,预示这个夏天将干旱少雨。在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缺乏,靠天吃饭的地区,夏播晚秋作物时节,天气干旱少雨,板结的土地无法犁耙耕种,勉强犁了地,也是白搭,往往会错过农时,或者当年的庄稼会减产甚至绝收,只好将犁耙悬挂于墙上(以往农村在耕种结束后,一般要将犁耙悬挂于屋檐下的墙上,不挡道,不占地方)。
11.入霑不入霑,八月十二三
解读  霑指连阴雨。这个谚语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十二十三日下雨,叫“入霑雨”就要连下四十八天雨。从气象学道理分析:如果这一时段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锋面静止,就可能出现久雨不晴,但是可能就不一定必然。
12.初三初四雨,麦子泥里取
解读  初三初四指农历五月的初三初四。南阳雨季到来有早有晚,大部分年份在6月中旬。其标志是雨日明显增多,雨量偏大。不过有少数年份在5月下旬雨季提前到来,影响收麦,甚至“穗发芽”。“初三初四雨,麦子泥里取”,可能预示雨季提前到来,应该作好抢收准备。
13.庄稼怕旱,干活怕站
14.庄稼怕天旱,做事怕蛮干
 
附:南阳的农业自然灾害
农业自然灾害,一般指的是:旱涝、病虫、霜冻、冰雹等,可使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发生的时间、地域、频率、程度各不相同,是不确定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阳大的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有:
1.小麦霜冻:1953年4月12日,南阳出现大面积霜冻。突如其来的强寒流,小麦进入孕穗期,大面积霜冻干枯,有的地方毁麦种秋,没毁的麦田,基部又发芽成穗结籽,没有绝收。从此,南阳地区连续多年春季在麦田熏烟防霜。
2.小麦穗发芽:小麦成熟即将收割时,突然连续降雨,大面积麦田,籽粒在穗上发芽。春性品种发芽快。芽麦面粘、甜难吃。
3.麦收后6月份干旱无雨,晚秋晚种。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过一次。因干旱种不上晚秋,一直等到7月3日落雨才播种晚秋,结果是晚种晚收,影响腾茬整地种麦。
4.“卡脖旱”:玉米抽雄前10天后20天,是需水高峰期。南阳盆地经常发生卡脖旱。根据15个雨量站19年的雨量的逐侯统计(连续三侯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为干旱),7月份为3.5~4.4次,8月份为6,0~6.7次,连续六侯无雨或基本无雨的大早年份:东部为10年一遇,西部、中部为五年一遇。秋旱的几率高、危害重。
6.水灾:抗涝种麦。1979年是7~9三个月连阴雨,1984年9~11三个月连阴雨。多地田间积水,无法正常整地播种小麦。有的撒下麦种,蹬泥水覆土,有的用牛拉耙蹬泥水;有的推迟至12月上旬整地晚播,造成减产少收。
南阳盆地旱、涝灾害多发、频发,对农业收成影响极大。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十分重要,尤其是盆地内的背河洼地、黑土上浸,缓岗地带的黄懈土,更应作好排水除渍工程。
二、小麦农谚
南阳小麦生产历史悠久,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小麦农谚也很多。
1.麦在种,秋在管; 麦收一张犁,秋收一张锄
解读  在小麦生长季节雨水偏少。农民重视深耕细耙,蓄水保墒。早茬地随腾茬早犁地,接纳8、9月份的雨水,并及早耙地收墒。俗称“麦收一张犁”。
2.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解读  山区高寒宜早种,平原温暖适当晚种。
3.秋分旱、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立冬到小雪,种麦晚半月
解读  前一句指盆地东北部的冬性和弱冬性小麦适播期。后一句指盆中、盆西、盆南地区的弱冬性、弱春性小麦适播期。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违农时。
4.麦是仨月种,一月收、“参”不落、地不冻、有麦种、只管种
解读  如果因旱涝灾害等原因,无法适时种麦,可以适当晚种、“参”不落,(指参星不落),地不冻,仍可种麦。小麦萌发后要有一定时间的低温、度过春化阶段。春性品种春化阶段很短,晚种照常开花结籽。不过小麦晚播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必须加大播量。
5.麦出黄墒
解读  黄墒即墒情不足,麦籽拖长了吸水过程,推迟出苗期。但是麦田整地要求:“上虚下实”,黄墒可以出苗,如果桥空不实,跑墒很快,黄墒就影响出苗。
6.稠谷子稀麦,坑死老伯[bai](南阳地方音)
解读  谷子棵大穗大,太稠不行;小麦分蘖可以调剂群体,但下种过少,田间群体过小,很难高产。小麦要高产,要作到产量三因素(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粒重)协调发展。
7.人活一百忘不了植谷子早麦
解读  植谷子指冬闲地春播谷子,早收稳产高产;早麦指的是炕地麦和适时早播小麦,稳收高产。
9.麦收八、十、三场雨,还需当年墒
解读  这里的“八、十、三”指农历八月、十月、三月。如果八月下了透墒雨,可以整好地种上麦;十月落了透墒雨,有利于冬前盘根分蘖;三月小麦生育进入中后期阶段,抽穗、开花、灌浆,如果三月有场透墒雨,有利于产量形成。但是,小麦全生育期处于干旱少雨季节,常遇春旱减产。“还需当年墒”, 含意深刻。是指种麦前后下透墒雨,土壤深层蓄足水分,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土壤深层水分移动到耕层,源源不断供应小麦中后期的需要。所以,“还需当年墒”,。它指示了小麦生育发育对水份的需求规律,也涵盖了小麦生育期间降水规律。我们追求小麦高产,必须抓住冬灌、春灌这两个环节,防止小麦生长中后期干旱减产。
10.麦盖三被,馍馍
解读  “三床被”意指三场雪。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小麦播种后在越冬期(三叶期→分蘖期→拔节前),历经三场厚厚的大雪,就好像在麦子上盖了三床御寒的棉被一样,来年有好收成。冬季降雪对冬小麦越冬期生长发育非常有利。一是因雪的导热性能弱,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保护小麦分蘖不受冻害安全越冬;二是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三是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四是雪还可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瑞雪兆丰年的道理也就在此。
11.风扬花挑折[she]杈,雨扬花秕瞎瞎
解读  这句谚语的重点在说“雨扬花秕瞎瞎”。小麦是自花授粉,在同一个颖壳内雌蕊接受了雄性花药的花粉,若在开花授粉的时段,碰上阴雨,湿度过大,温度偏低,对授粉不利,易罹患赤霉病。
12.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解读  小麦从黄熟期到枯熟期,根部吸收水分的功能很差,甚至停止。如果碰上天气晴好,高温干燥,小麦植株和种子很快失水干枯,谓之成熟可收割。另外,在小麦黄熟期遇到几天阴雨,麦根衰老停止吸水,如果天气骤晴,高温干燥,小麦植株和种子很快失水干枯麦棵立即失水干枯,亦谓之“成熟”不得不收割。
13.麦没二旺
解读  小麦播种过早,冬前拔节,叫冬旺,易受冻害。麦无二旺,冬旺春不旺。 冬旺不理想,春旺粮满仓。如果是低产薄地,冬前旺长,空耗地力,在小麦生长中后期脱肥,穗小粒少,必然减产。适时播种,就可避免冬前旺长。 
14.谷雨前后麦露芒
15.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
16.谷要稀,麦要稠,芝麻地里卧下牛
17.麦黄种豆,豆黄种麦
18.小麦晚种没头,油菜晚种没油
解读  小麦不适时播种,过晚播种分蘖少或无分孽,仅靠主茎成穗,产量底。冬油菜晚容易受低温的影响,引起种子活力下降,幼苗生长较弱,影响后期植株的生长发育,产量不高,出油率底。
19.菊花开,种小麦
20.干种豌豆湿种麦
21.八月连阴难收秋,九月连阴难种麦
22.八月寒露抢着种,九月寒露想着种
23.春风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24.麦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几
25.清明到立夏,麦倒最可怕
26.小满见三新
解读  小满时节豌豆、油菜、大麦成熟收获
27.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
28.寸麦不怕尺水,尺麦怕寸水
29.割麦莫慌张,把大路自长打“要”捆结实,站跪算歇晌
30.芒种忙,麦上场,起五更来打老晌抢收抢运抢脱粒,晒干扬净快入仓
三、棉花芝麻秋杂作物农谚
1.枣芽发,种棉花
解读  枣树和棉花都是喜温植物。当春季气温达13~15℃时,枣树地上部开始萌动;棉籽发芽的最低临界温度是10.5〜12. 0℃,春季播种的适宜地温要求距地表5厘米处稳定在14°C以上。因此坚硬的枣枝上芽蕾绽裂,说明春来气温已经达到基本稳定的高度,栽种棉花的季节就到来了。
2.谷雨前去种棉花,谷雨后种瓜点豆
解读  农历二十四节气清明至谷雨,北纬33°~北纬40°地区气温已升到基本达12℃以上,黄淮地区南部小麦孕穗,油菜开花,也是棉花、瓜类(南瓜、西瓜、甜瓜、西瓜等)、豆类(黄豆、青豆、绿豆等等)等春播作物的播种适期;
3.小暑封小行大暑封大行
解读  封行是指作物长到一定程度,叶面积增大,把地面全部覆盖,看不到行间的地面了。封行早晚与群体叶面积有关,封行的时候光合面积基本上稳定了。这句农谚是指,在正常情况下,麦棉套种宽窄行种植棉田,到小暑时节窄行应封行,到大署时节宽行应封行。过早封行,叶面积过大,营养生长过剩徒长,前期过多消耗营养,后劲不足,容易早衰,影响产量;封行过晚,则叶面积过小,养分制造得少,积累得少,亦会影响产量。
4.花见花,四十八
解读  指棉花从开花到吐絮需要历经大约48天时间。
5.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把花
解读  南阳盆地是芝麻主要产地之一。芝麻油是南阳人的主要食用油,种植面积比较大。过去种植的主要品种是八大杈(分枝型品种),农民习惯于豌豆茬种芝麻。因为豌豆早熟早收,芝麻在小满前播种******,如果种小麦茬,甚至拖到夏至后播种芝麻,开花部位高,结蒴少。
6.土里芝麻,泥里豆
解读  是说芝麻籽小,吸水不多,黄墒就可以出苗。黄豆要求足墒出苗。
7.谷子怕浅不怕深,芝麻怕深不怕浅
解读  说明了单子叶植物(谷子等)和双子叶植物(芝麻等)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
8.芝麻、绿豆搁下萝头
解读  历史上南阳盆地种植的芝麻品种是“八大杈”植株高大分枝多;绿豆是拖秧的农家种。因此,农民主张这两种作物留苗不要太稠。
9.谷要稀麦要稠芝麻田里卧老牛。
10.芝麻怕淹花大豆怕旱荚。
11.头年芝麻二年瓜,三年玉米长得大。
12高地芝麻洼地豆,雨插红薯栽稻秧
13.旱豇豆、涝小豆、不旱不涝收绿豆
解读  农民根据豇豆、小豆、绿豆对旱涝的表现,与因地种植结合起来。一般是在岗坡旱薄地种豇豆,并与芝麻间作,两者都比较耐旱;易涝地种小豆;一般地,种玉米绿豆间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玉米绿豆间作两者成熟期不一致,分期收获太麻烦,且产量低,不划算,逐步变成玉米单作。
14.豌豆交大麦,一亩地八布袋
解读  指豌豆与大麦混作。豌豆是过去耕牛的精饲料,同时又是芝麻的好前茬,年年保持一定面积,常与大麦混种(称交)。经验证明豌豆大麦混种高产稳收。
15.旱不死的谷,饿不死的猪
解读  是指谷子耐旱,可在旱薄地种植。
四、耕作施肥农谚
1.深犁细耙,不长说个啥;犁出老土,耙出油土
解读  传统种植业,非常重视犁地、耙地,这是种地的基本功。要求犁深耙透、上虚下实,特别是种麦前整好地,有利于保墒出苗。春播谷子、芝麻等小籽庄稼,要求整地质量高,如果整地不好,桥空不实,容易造成缺苗,出苗后也会旱死(俗称“吊死”)。再者,如果整地不好,桥空不实,播种时梗走不稳,下种不匀,深浅不一,最容易造成缺苗断垄。
2.夏天撞破皮儿,胜过冬天犁一犁儿
解读  夏天多中耕的好处是:防草荒、蓄水防旱。夏季高温多湿,勤中耕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分解。
3.麦收一张犁,秋收一张锄
4.锄头有水,锄头有火
解读  干旱时锄地,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这就是“锄头有水”;在低温高湿条件下,锄地“放墒”,起到提高地温作用,这就是“锄头有火”。
5.人勤地不懒。
6.五黄六月去种田,一天一夜差一拳
解读  这里指的是麦收后种晚秋如玉米等,此时期气温较高,种子播后遇墒发芽、出土生长快,要抢时播种,争取主动,一早百早。
7.天旱硬邦邦,下雨一锅汤;早上湿,下午硬,过了一天锄不动
解读  这是形象说明,沙姜黑土,质地粘重,适耕期短。特别是夏季耕作,因土壤耗墒快,很难适时操作。农民形象的说:“干了是‘铁蛋’,湿了是‘泥蛋’,不干不湿是‘肉蛋’”。
9.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巧犁地不如多上粪
解读  传统种植业的农家肥料,是牲畜粪便堆沤而成,所以也叫“粪”。在广种薄收情况下,缺肥是常态,收成好坏,收多收少,决定施肥多少。所以农村广开肥源,如“城粪下乡”,换老墙土,挖鸟泥,夏季打青蒿沤肥等等。在保肥方面,推广高台牛铺,瓦瓮式茅池等,防止肥料流失。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小麦、玉米从亩产150㎏左右,提高到亩产400、500㎏,增产的第一因素是肥料,从营养低含量的农家肥到营养浓度高的化肥,在农业增产中起了主导作用。
10.紧趁庄稼,消停买卖
解读  种庄稼要不违农时,适时播种。
五、植物保护及其他农谚
在农谚中有一部分是关于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病虫害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防治等植物保护方面的内容。
●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1.花椒发芽,棉蚜孵化
2.棉絮遍地扬花,棉蚜长翅搬家
3.五月风四月雨,麦子黄疸谷子秕
● 病虫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
1.黄疸收一半,黑疸不见面”;黄疸收一半,黒疸连根烂
解读  黄疸是小麦锈病,黒疸是小麦黑穗病,小麦黑穗病比小麦锈病对小麦的危害要严重;
2.茄子烟叶山药蛋,种子重茬,饿死老汉
解读  几种茄科作物连作易发生病虫害。
3.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梨儿黑疙瘩
解读  黑疙瘩是指梨黑星病对梨果实的危害状。
4.人怕老来穷,禾怕钻心虫
解读  螟虫除光,谷米满仓,钻心虫、螟虫即水稻螟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等是水稻的主要虫害。
5.不怕苗来小,就怕蝼蛄咬
6.麦子没盘根,蛴螬咬断根
解读  蝼蛄为直翅目蝼蛄科害虫,成虫、若虫均可危害,蛴螬为金龟子的幼虫,蝼蛄、蛴螬为为作物苗期主要害虫。
7.蚜虫收,火龙丢:火龙指棉红蜘蛛
8.棉花卷成蛋,收成减一半:棉花卷成蛋,是蚜虫的危害状。
9.花(棉花)不治虫,有苗没有铃
10.十桃九蛀:说明桃蛀螟对桃危害的严重性。
11.进仓满荡荡,出仓一半光:指贮粮害虫的严重性。
12.夏天拔掉一棵草,冬天可以吃一饱:道出了夏天除草的重要性。
13.麦锄草,粒粒饱
14.种菜园,不用问,勤除草,多上肥
病虫害的防治
1.麦种浸的好,来年乌麦少;麦种浸水泡,不生乌疸麦,明年收了来,一担多一石
解读  乌麦是小麦黑穗病,小麦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包括温汤浸种、药剂拌种、浸种、闷种等),可减轻小麦黑穗病的发生。
2.麦子黑了头,拔了不喂牛
解读  小麦黑穗病原物通过牛的消化系统后仍有侵染力可通过粪肥传播到田间。
3.高粱连种长霉包,谷子连种虫满地
4.包谷(玉米)要长好,勤掰毒霉包
5.麦种毒谷拌,不怕害虫犯:用种子处理的方法防治地下害虫。
6.地里棉柴拔个净,来年少生虫和病
解读  清除田间枯枝落叶、病株残体,可减轻翌年的初侵染源和病虫害的越冬基数。
7.棉地冬耕,冻死害虫:冬耕可以冻死害虫的越冬虫态,或被害虫的天敌寄生、取食、机械杀伤作用也可消灭一部分害虫。
8.要吃梨,刮树皮,要吃枣,打步曲
解读  冬季刮树皮可以消灭一部分在树皮里越冬的害虫和病原物,步曲即枣尺蠖, 对枣树危害较重。
9.剪了枯树除杂草,来年虫子少
解读  因枯枝、杂草是一些害虫的越冬场所,在作物收获后要把它们清除出田园。
10.菜虫怕硝灰:硝灰即草木灰。
六、季节与物候农谚
“交九”农谚
从冬至开始,每“九”九天,共十个“九”90天。前5个“九?45天,到“立春”是六“九”的开始,就是俗说的“春打六九头”。立春到春分是后五个“九”,45天。十个“九”,经历了六个节气。十个“九”反映了由暖到寒再由寒到暖的季节变化。从而产生了交九的农谚,这些农谚不仅反映冷暖的天气变化,也描绘出大地物候的自然景观。
1.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老汉门前立
2.春打六九头
3.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4.九尽花不开,果实摆满街
解读  春天果树开花坐果如果稍晚,可以躲过晚霜侵害,有利于果实丰收。
5.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伏农谚
“夏至三庚数头伏”。农历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头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以2016年为例,农历五月十七日(甲戌)即公历6月21日夏至,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是庚辰农历5月23日,公历6月2日;第二个庚日是庚寅农历6月初四,公历7月7日;第三个庚日是庚子公历7月1 7日,头伏开始,第四个庚日是庚戌(公历7月27日)属2伏;第五个庚日庚申(8月6日)属三伏。因为8月7日立秋,正所谓“三伏里头加一秋”。
1.夏至三庚数头伏
2.三伏里头加一秋
3.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或荞麦)
解读  说的是萝卜、芥菜、白菜的大致栽植日期。
●二十四节气及其他农谚
1.热在中伏,冷在三九
2.羊盼谷雨,牛盼夏
解读  谷雨、立夏,田野里的青草长高了,牛羊能吃到青草,所以“羊盼谷雨、牛盼夏”。
3.立罢秋,高梁遍地红
4.春雾晴、夏雾阴、秋雾连阴、冬雾雪
5.九九不下等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解读  这里的“九”是指农历九月初九。说的是农历九月初九如果不下雨,等九月十三,如果十三再不下雨,一个冬天就会缺雨少雪。意思是九月初九或十三没下雨,就会一冬干旱。
6.七月十五发红枣,八月十五卸枣了
解读  大枣七月十五前后果皮现红,吃起来口感微甜,八月十五前后成熟收获。
7.热六月,沤七月,不冷不热在八月
8.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个小阳春
9.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10.种秋没巧,越早越好
11.收秋不收秋,就看五月二十六
12.芒种忙,种秋粮,玉米高粱都耩上
13.要想棉长好,七天锄次草
14.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15.有钱能买种,千金难买苗
16.要想萝卜大,夏至把种下
17.一场秋雨一场凉
18.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19.东风下雨西风晴,转了南风下不成
20.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1.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22.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23.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24.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25.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26.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27.立秋无雨,秋天少雨
28.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29.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30.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31.早上南来疙瘩云不出三天雨淋淋
32.立春三天天气变,就是倒春寒
33.惊蛰龙抬头
34.惊蛰雷声连,瓜果地里受熬煎
35.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36.清明晒干柳,撑死老黄狗
37.千年草籽,万年鱼子
38 .贮水防旱,积谷防荒
上一篇:种子质量基本概念
下一篇:南阳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