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衡达农业科学院
Nanyang Hengd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0377-66101858
网站首页
走进衡达
衡达农科院
成果报告
科研人员
宣传视频
信息公开
农业要闻
媒体报道
科研活动
规范性文件
通知公告
科研成果
获奖成就
审定品种
品种介绍
发明专利
成果转化
产品试验示范
产品应用效果
产品检验
产业化探索
交流合作
农事指南
科普之窗
文化园地
联系我们
高粱2015通辽大田
2016圣牧高科王楞旦高能玉米田
高粱
历经沧桑育种四十载
衡达农科院
成果报告
科研人员
宣传视频
衡达农科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衡达
>
衡达农科院
南阳市衡达农业科学院是一家以种业创新为主的非企业民办农业科研单位。其前身是1993年创办的南阳地区星火技术应用研究所,2005年更名为南阳市衡达农业科学研究所,2015年6月更名为南阳市衡达农业科学院。现有员工2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12人,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3人,硕士2人,在读硕士1人。建立有试验基地,拥有简易实验室40余平方米,实验设备20余台套,科技档案200余卷,不同属间远缘杂交种质资源近万份。
衡达农科院的主要业务范围:开展作物远缘杂交创造种质资源,利用自主创造的独特苏式育种技术,培育远缘杂交玉米、高粱、棉花等作物新品种,研发栽培新技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科技合作,转化科技成果,孵化新型产业,拉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南阳市衡达农科院创办人、院长、学科带头人苏子磻研究员,从1978年开始,从理论到实践,开展作物不同属间种间远缘杂交育种探索,经过近40年的试验研究,成功培育出了玉米、高粱、棉花等三大作物远缘杂交系列新品种,取得了三大创新成果:一是发明了创造种质资源的理论方法:“玉米不同属间新物种选育方法” ;二是创造出近万份不同类型远缘杂交新种质资源;三是创造出了独特的苏式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远缘杂交“衡达”系列玉米新品种。经拓展应用,用高粱与野高粱、陆地棉与野生海岛棉进行远缘杂交,又成功培育出了远缘杂交衡达系列饲草高粱、糖高粱新品种和无毒(无农药残留、无棉酚)棉花新品种(以下简称“无毒棉”)。
衡达远缘杂交系列玉米、高粱等作物新品种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秸秆(茎叶穗柄穗轴)秸秆富含粗蛋白、脂肪、糖和淀粉等营养物质,与籽粒相当,打破了以往以籽粒为目的收获物的传统概念,使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全部变为经济学产量,催化了“新粮”概念的诞生;二是秸秆和籽粒均高产;三是具有突出的抗逆性,特别抗旱耐瘠、耐寒、耐渍耐涝、耐盐碱、抗病虫、抗倒伏,适宜种植范围广。
“远缘杂交抗旱耐瘠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衡星101的选育及应用”,2010年获南阳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10月,由科技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组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教授为主任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衡达“远缘杂交粮饲能兼用型玉米及生物质能源新材料”进行鉴定,充分肯定衡达远缘杂交粮饲能兼用型玉米系列品种在粮食生产、饲料生产、新能源开发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能源危机、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开始,在全国16个省、区、市的不同类型土地进行试验示范试种,累计种植百余万亩,取得良好效果;开展交流合作,研究成果转化技术,尤其在利用我们的成果优势孵化产业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获得重大成果。
衡达农科院所取得的成就,声誉鹊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衡达农科院合作,成立了“我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课题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研中心出任顾问,国研中心农村经济部领导任课题组组长,衡达农科院院长苏子磻任课题组副组长。2015年,国研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叶兴庆等深入衡达科研基地考察后认为:衡达种业创新成果,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2016年7月12日、27日,国研中心分别召开了由相关部委和新闻媒体参加的课题交流会和媒体见面会,与会领导、专家对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和衡达种业创新成果进行了充分肯定,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等50余家媒体进行了综合报道和转载。
网站首页
走进衡达
信息公开
科研成果
成果转化
交流合作
农事指南
科普之窗
文化园地
联系我们
Copyright 南阳市衡达农业科学院 2016-
版权所有 电话:0377-66101858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人民北路汇银花园
豫ICP备16026931号-1
技术支持:
誉诚网络